當初學打金,出發點很原始──喜歡戴飾物,但找不到合意的,乾脆自己動手做。於是斷斷續續的上起興趣班來。像所有的學習過程一樣,剛開始,用粗銅線繞個圈,焊起來就算是一隻戒指了。夠高興的,才顧不上尺寸對不對、手工好不好。
慢慢地,想做的東西多起來,但技巧跟不上呀,只得停下來反覆鑽研練習,不知不覺地便把頭栽了進去。創作的欲望和工藝上的考驗是兩個輪流帶頭的火車頭,把水準逐步拉扯上來。漸漸,打金不再是為了做些什麼好看的戴在身上高興一下而已,而是把腦裡湧現的形狀實踐出來的美好過程。
就在我動起認真學習打金的念頭時,打金班的老師給我看了一本圖冊。現在回想,打開圖冊的那一刻,我的表情大概就像荷里活兒童歷險電影裡,打開了魔法書的小孩一樣金光燦然吧。下課後,我馬上跑去當時還在時代廣場地庫的Page One,買下他們最後一本存貨。
Hermann Junger是德國戰後的大師級studio jeweller。(說是studio jeweller,因為他是在自己的studio創作的,而不是實行分工制的打金工場。) 德國的打金傳統一向膜拜完美的工藝之神,科班出身的Hermann Junger,卻堅持打金求的不應只是”工”的炫耀而已。在一切的斧鑿之上,求的應該是美感的創造;打金師的手和心是渾然一體的,他的製作和創作也是同步的,不可分離的。所以他必須既是一個工匠,更是一個藝術家。
於是他在"Found Treasures"一書裡,展現了一個雙手鏗鏘有力的打金匠,如何抒發滿腔溫柔的詩意,及對一切美麗的事物的感動。他在序中述說自己小時候,曾在小溪裡掏到一枚晶瑩閃亮的珠子,在波光裡閃閃生輝,令他驚為天人,還以為自己撿到魔法故事裡的寶物;及後長大了,才知道那不過是一枚工廠粗製濫造的玻璃珠,它的魔力也在瞬間蕩然無存;再後來,經過藝術的洗鍊,他又重新發現世界萬事萬物的本質之美;那粒玻璃珠子,在一雙通透無礙的眼睛當中,復又透現自身的美麗。
於是順手拾起一圈生鏽電線,靜靜地看,便越看越不可思議。隨手在地上撿到破爛的線路板,那些紅的黃的綠的電子零件,在他手中就變成用彩石拼砌的一幅幅色塊畫。書裡的字很少,撿來的破爛和他的作品被放大並列在書中,隨你慢慢去看,也不告訴你戲法是怎變的,就像它們也是你撿到的寶物,由得你隨心為它們編故事。
我知道Hermann Junger知道得太遲,在那不久之後他便過世了,當時在歐洲也無緣見他一面。這本德國印刷的書一直跟在身邊,每次打開來看,裡頭金黃色的光輝,依舊毫不褪色地閃耀在我的臉上。看著看著就明白了,裡頭的光輝非在”treasures”,而是在”found”吧──「找到了!」找到了一條美麗的線條、找到了一種敲打的節奏,甚至是找到了自我的路向.....無論沿途找到的是什麼,願我一生也能像他一樣樂此不疲。
以上圖片全部摘自Found Treasures: Hermann Junger and the Art of Jewelry
Florian Hugnagl編輯, Eva junger攝影
Thames & Hudson Ltd出版
ISBN: 0500511187
後話:一直不知道Hermann Junger生成怎個模樣?說到底是桃李滿門的大師嘛,猜想是個白髮蒼蒼,因為打金打了一輩子怎也有點兒寒背的老頭。最近終於給我找到一幀偶像在八十年代末的照片,嘩,有型得不得了──還是中年的他一頭蓬亂花白頭髮,穿鬆垮白襯恤,嘴邊銜著煙尾,正垂眼想著些什麼──看起來更像一個藝術片導演。才子型的打金師,沒話說,徹底暈浪。
141108
2 comments:
我們總喜歡為才子型的男人暈浪!!哈哈!!
怎都好,祝願你及早也成為一位才女型打金師,大把男人為你暈浪啊!!
嘿,做得成打金師就很不錯了。
Post a Comment